2014年以來,面對新的經濟環境,以京滬穗為區域范圍的會展組織成為一種新趨勢。
這里跟大家回顧和分享一下現場案例,由博聞中國提出微信建設的訴求,第三方點點客給出解決方案,專家點評團做案例點評。
案例:博聞中國——CBME孕嬰童展
首先介紹一下CBME孕嬰童展,主要運營孕嬰童展會,和新增的高端時尚的童裝展,兩本平面媒體雜志和旗下兩款手機APP,分別面向不同人群,同時也包含行業課程。
在博聞中國蔣翀描述下,了解到如下信息:
1,CBME孕嬰童展是一個B2B展會平臺
2,CBME對微信的定位是做一個服務型的微信平臺,即服務參展廠商和代理商零售商
3,主要需求是針對展會現場的功能實現
那么點點客需要給CBME解決一些什么問題呢?
1,參展商和觀眾通過微信平臺之間的聯動功能
2,微信平臺給到參展人的指引和信息查看功能
(不得不提的是CBME孕嬰童展展會現場非常大,觀眾如果不提前規劃好路線,可能幾天也不能完整參觀整個展)
3,展會現場的互動體驗功能
點點客的副總劉毅針對博聞中國的需求給出了一套展會的微信實現方案,以打造一個智能展會為目的,實現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展會所需的場景體驗。
其中包含:微信報名、免費WIFI、電子導覽圖、二維碼簽到、微信路線規劃、各展區擁擠程度統計、現場互動工具、在線調查問卷、微信支付包括成交的一系列功能開發。并且設計了一套針對展商和觀眾的會員分類管理系統。
給大家展示幾張點點客的方案PPT:
點點客給出的這套方案中清楚的展現出了參展流程中所需的微信功能,參展流程、智能統計、分流設計、會員分類等設計都符合了一個智能展會的需求。
專家點評團的老師們給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和想法,比如說將社區功能結合其中,考慮如何將參展商的延續性服務在微信平臺中解決,如何在線上實現一個長期性的兩邊信息的要求甚至產生一些訂單。
結合各位專家點評團老師的觀點和點點客的方案后,得出從這樣三個角度去規劃:展會前、展會中和展會后
展會前:滿足參展功能需求
設想我是一個零售商,我在參展前,需要的步驟應該是:微信報名→查看展會資料→下載或收藏,甚至可以延伸一下,如果我是一個從外地來的觀眾,那么可能我還需要展會周邊的交通信息、住宿信息,這些也都可以在微信中查找。
展會中:滿足展會現場功能需求
場景模擬一下,我還是個零售商觀眾,我到達展會現場,先連上現場的免費WIFI,在微信中查看展區地圖,然后再查看一下各個區域的人流分布情況,選擇一個人少的區域作為起點,然后通過掃碼簽到入場,我點擊“自動規劃路線”,微信便幫我生成了一條合理人性化的參展路線,我覺得這條路線不滿意,點一下“換一換”,于是又生成了另一條路線,我只需要根據定位和方向指引去參觀就行了,今天沒看完,我還可以標記保存路線和位置,方便我明天來了接著看;遇到某些中意的商家,我可以在微信菜單中迅速查找和收藏其資料,也可以給這個商家留下我的個人信息,方便會后保持聯系。
并且我可以在展會中體驗微信端的互動功能,比如說微信打印一張現場跟青龍老賊的合影,比如說某個品牌商在微信平臺上發出了一個有獎活動,我可以立即參與抽獎,當然互動活動工具很多,這里就不多說了。
展會后:滿足雙方需求延續的功能
點評專家團的老師們提到很多次這個問題,的確是個值得重視的問題,那么點點客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來幫它實現呢。
場景模擬:我是一個零售商,通過上次展會,我發現一些參展商品牌的產品很不錯,當時收藏了以下該展商的資料,于是我在微信平臺上可以在我的收藏夾中再次找到他們,并且可以以留言的方式或直接撥打電話咨詢的方式去聯系;我已經是某個品牌的代理商,我希望可以通過這個微信平臺,得到更多關于該品牌方的產品資訊或相關動態,那么如果有一個訂閱功能可以幫我以微信或郵件的方式接收該品牌資訊,應該是很棒的。
雙方需求延續的功能,可能需要建立一個行業資訊傳遞的空間,也就是將博聞中國的這個展會微信平臺打造成為行業內訊息的傳遞平臺,將展商資源和觀眾資源集中到這個平臺上。如果這么做過于復雜,干脆就將他們全部引導到功能更加齊全的APP上做后期維護,也是很好的做法。
]]>作為商務部與上海市政府合作的國家戰略項目,地處虹橋商務區核心區的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工程正穩步推進,其地標形象日漸豐滿。這個全球最大單體建筑、總面積達147萬平方米、日均人流承載達40萬的恢宏項目,有著怎樣的建筑特色,又有著怎樣的設計創新?在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商業招商工作緊鑼密鼓進行之際,記者專訪了該項目設計聯合體(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和清華大學設計院)總建筑師傅海聰先生,由他為我們破解項目設計密碼。
獨創多首層設計
作為上海市又一全新地標性建筑,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的設計集合了眾多創新與商業的融合。
在設計上,項目以前瞻性理念打造出會展、商業多首層概念。據傅總介紹,通過8米架空步道層,可步行或使用電梯輕松到達0米層的一層展廳以及16米層的二層展廳。此外,通過首層和二層環繞展廳的專用車道,貨車可從各個方向駛入展廳,從而確保貨運的暢通運行和人車的有效分離,二層展廳與首層展廳同樣高效好用。
這種獨特的設計,也讓商業中心的0米層、8米層和16米層同時具備了首層概念,地鐵2號線出口直達商業中心一樓(標高0米),南入口廣場臺階直通商業中心二層(標高8米),商業中心三層如同置身首層的戶外廣場(標高16米),為商戶提供更多優勢席位選擇。
多首層的設計,讓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獨立建筑,而是融入到整體環境中“接地氣”的商業體,濃縮的大空間,顯得更親近,更方便,更快捷。
合理動線引導超級客流
商業動線的設計對于商業體來說是成敗的關鍵。
傅總介紹,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由展覽場館、配套商業中心、配套辦公樓和配套酒店四大部分構成,通過位于8米標高的會展大道聯成一體。會展大道設計為一條半室外的自然采光通風廊道,該布局極大地方便了不同樓層的人流導入,實現了會展、商業、辦公、酒店各業態的充分互動。
項目配套1萬平米的中央廣場,16米標高超大露臺廣場,10萬平米室外展場,10萬平米綠意盎然的南入口廣場等為超級客流提供愜意舒適的交流氛圍和自然生態的活動空間。
他還表示,對地面交通部分,主要通過內、中、外三環設計:其中內環以貨車為主,可使物流直接抵達展館門口;而客車則通過會展中心中環線導入。為高效進出,停車場采取了先進的自動計費,減少了車輛進出閘機的等待時間;外環線則主要成為城市干道與會展基地之間的過渡及布展貨車臨時輪候區,有效緩解周邊的交通壓力。先進的交通體系,真正做到了人車分流、人貨分流,確保展會布展、撤展以及日常交通安全。
立體交通樞紐高效吞吐
作為會展人流、車流匯聚的地標項目,高效的交通輸送至關重要。
據傅總介紹,考慮到項目人流堪比世博會場館,設計中充分考慮到了日均40萬人的承載能力,在緩解交通壓力上有較多的創新。例如,項目配套貨車輪候區周圍設計有較寬闊的緩沖地帶,以方便高架橋與高速公路車流的地面導入。
此外,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中心位于軌交2號線徐涇東站,為地鐵上蓋項目,一部分人流將通過地鐵到達。記者也同時了解到,除擬建軌交17、23號線外,虹橋樞紐地下“中軸線西延伸通道”項目也在穩步推進中。
據了解,虹橋商務區開發管委會此前對區域規劃進行調整和優化,在3.7平方公里的虹橋商務核心區內,原先規劃的8條地下通道增加為20條;同時,通過建設1條中軸線西延伸通道,將交通樞紐、核心區與國家會展項目全部連接起來。來自虹橋機場、高鐵樞紐以及大虹橋周邊人群,除地鐵外,也可由地下通道方便到達。這也意味著,作為區域商業龍頭,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的人氣磁吸作用將得以進一步發揮。
共贏幸運草之蕊
設計是否具有標志性,或許只有航拍最具說服力。
中博會項目在設計中考慮了飛機起降時的視覺效果。在乘坐飛機時,乘客就能從高空俯瞰會展中心,四葉草能從周圍環境中脫穎而出,“萬綠叢中一點紅”。白天呈現的是銀色四葉建筑體科技感十足;到了夜間,在光影的投射下,又是另一番不夜城的視覺震撼。
傅總表示,整體設計以服務功能為前提,致力于更加集約化、更加人性化,主體建筑逐漸演繹為“幸運草”造型,最終實現了功能與形象的完美統一。幸運草在西方代表著幸運,每片葉子都具有美好的寓意,在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蘊意,秉承“中正致和”的理念,展現了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和美吉祥的形象,而商業中心正好是幸運草之蕊,位于商機財富之源。
項目設計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綠色低碳技術應用方面,建設分布式能源系統,首次在大型會展場館內全部采用三聯供的供能技術,建成以后每年節約標準煤1.5萬噸,年減少二氧化碳7萬噸;400多部電梯,通過超級電容和回饋系統等技術的集成應用,將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節能電梯的集中示范區;針對搭建、布展和撤展期間的會展垃圾、餐廚垃圾和生活垃圾,開展了垃圾綜合處理技術的攻關和創新應用,在場館內首次采用了密閉式垂直管道垃圾收集系統;展廳、辦公和輔助設施的室內照明將全部采用LED白光照明技術,結合室外泛光和景觀LED的全部采用,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全部使用LED照明的會展場館。多重節能環保理念的運用,也將讓建成后的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綠色三星建筑。
]]>然而,展覽設施總面積擴容,只是上海會展業能級提升的條件之一。市商務委牽頭編制的《上海市會展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上海將初步建成國際會展中心城市,展覽業的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和品牌化程度將進一步提高。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上海會展行業還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
展覽業重構三個“三極”
近年來,上海會展業持續較快增長。據上海市會展行業協會統計,2013年,上海共舉辦各類展會793個,展覽總面積達到1200萬平方米,繼續在全國各城市中處于領先。
有業內人士指出,相對于展覽業的快速發展,上海的會展設施供應量和質量標準一直滯后。隨著中國博覽會綜合體的建成、投入使用,將明顯增加上海的承展面積。據透露,未來的中國博覽會綜合體,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展覽建筑單體,總建筑面積147萬平方米,室內展覽面積40萬平方米,室外展覽面積10萬平方米。展廳的凈高、承重標準都經過精心設計,以滿足各種高規格展覽的要求。此外周邊還有一大批與展會相配套的會議、酒店、商業等現代服務業配套。
上海博覽會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裁文仲亮指出,中國博覽會綜合體建成投入是一個標志性事件,而這背后,展覽業的三個“三極”正在重構:一是在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一極、美國為代表的美洲一極和中國為代表的亞洲一極的“三足鼎立”格局中,國際會展業重心向中國一極加速轉移;二是在北京、廣州和上海這國內展覽業的華北、華南、華東三極中,上海展覽業漸顯龍頭地位;三是在上海本地的展覽場所中,在以新國際博覽中心為代表的20萬平方米左右體量的場館、以世博為代表的七八萬平方米左右體量的場館基礎上,又添一個更大體量的大型場館,使上海展覽場館規模上形成大、中、小多層次。
無疑,伴隨著三個“三極”格局的演變,上海作為國際會展之都的基礎正在夯實。
“軟實力”還需做哪些加法
與硬件相比,“軟實力”提升更重要,會展業也是這樣。上海要成為全球公認的國際會展中心城市,除了會展設施,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做“加法”。
研討會上,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董漢友就直言不諱:上海要做會展之都,光自夸展館體量是不夠的,首先對外方面,應該有一個整體性的會展之都的網絡,把上海這些大大小小的場館都囊括進去,列明不同展館各自不同的特點、聯系方式,讓有意來滬辦展、參展的企業一目了然。另外,面向剛剛到達上海的展商或采購商,在機場、火車站這些“第一站”,應該設有會展方面的窗口前臺,作為他們的首站接待。
董漢友強調,在營造會展業綜合環境上,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杜絕不健康的競爭。比如,如果發生個別“騙展”情況,會抹黑會展業整體形象。博聞中國董事總經理馬穎指出,國際會展之都,關鍵是“國際”。不是簡單地引入國際展會、吸引國際展商或國際買家就叫“國際化”,重要的是要在這個平臺上做全球范圍的生意。
政府可以做些什么
在市場化方面,會展業較為典型。參與國際競爭、吸引境內外客商和訂單,主要靠市場化的模式做事。那么,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又該做些什么?
日前,上海市會展業促進中心對境內、境外100多家會展業企業的CEO進行了調研,發現企業對政府服務的需求很強烈,尤其是希望政府部門在影響會展業的城市整體環境和公共性的服務上進一步發力。上海市會展業促進中心主任羅志松介紹,調查發現,有八成企業CEO希望,政府可以提供公共服務平臺。有一半以上的CEO希望上海展覽場所的交通狀況有所改善。這些會展業界的企業,在進入上海市場之前,最關心的是政策和法制方面的環境。
對于市場中這些企業的關切,政府部門態度積極,市商務委副主任鐘曉敏透露了政府部門對上海下一步會展產業發展的一些設想,包括盡快修訂出臺《上海市展覽業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上海會展產業發展環境;發揮本市會展業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會展促進機構和會展企業“四位一體”的作用,規范會展行業市場秩序;同時,抓緊建設會展業公共服務平臺,構筑更加開放、便利的會展管理環境。
另外,上海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總經理顧春霆提出,打造國際會展之都,政府部門應該在政策上加大推進力度,比如人才引進方面,對會展業相關緊缺人才也進行吸引集聚。
(來源:解放日報 選稿:項穎知 ? ? ? ? 原標題:中國博覽會綜合體明年投用 上海離”會展之都”還有多遠)
]]>]]>